知情不報

自少便覺得孔子是個專講仁義道德大道理的大人物﹐而少有從其與人交往生活故事去瞭解其為人和主張。近日重溫了其與學生交往的故事﹐深覺值得推介給年青人﹐從而窺見其學說和主張。

孔子有學生三千﹐尖子賢者七十二人。學生全是成年男生﹐沒有女生。其中貧富都有。包括商人﹑王親﹑政府機構官員﹒教師﹑識字的士人等。都要交學費主動求學﹐有學習動機﹐不是強迫教育。

當年大概沒有課程大綱和指定教科書。據資料顯示﹐教學形式主要是師生互動﹐多數是學生問老師答。內容無所不包﹐多是生活中實際疑難﹐不乏兩難的事例。孔子似乎要即場回應﹐真不容易。

據《論語.子路》記載:有一位葉先生問孔子:「我們家鄉如果有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兒子會舉報其罪行的。孔子回應:我們這裡跟你們不同,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也會為父親隱瞞,『直』就在其中了。」在孔子看來,好善惡惡的正義感或法治精神固然是可貴的情操,但父子親情更是自然天性,是終生的關係﹐比起好善惡惡的情緒更深刻﹐宜以親情為先。

當年沒有現代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條文。卻與現今「知情不報」﹑「連坐」或「忠孝兩全」的概念/情境相關。在校園法律課上也曾與校長老師們討論教師職責﹑舉報的公民道德責任和法律刑事責任間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