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嬰幼兒日常生活的障礙

生活和教育不能分開,實情是教育源自於生活。生活就是為了生命的存活,這些生存的活動及生命的活動成就了我們人類的人格及能力基礎建構。

嬰幼兒吸收環境的一切元素,來建構「我」的基礎。他在家察看父母的行為作資料儲備,用以模仿成為他自身的行為。在語言還未成熟時,「我」的一切都建基於模仿行為動作。

動作行為跟環境互動而產生體驗,體驗能引發出感覺,感覺又誘發出意願,意願再發展出動機。模仿必須有對象。大自然安排了父母讓孩子作模仿。如父母在家做家務,孩子便學了「勤」做事,不懶惰。如父母在家指揮女傭做家務,孩子便學了指揮他人做事,自己不作為。孩子沒有經過自己執行與操作,不能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日後只能靠別人服務他,成為依賴的品性。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裏,嬰幼兒的日常生活需要看父母智慧的認知。成人應該認識兒童各階段發展的需要,來準備生活及設置生活環境作尊重生命的成長。如,學步兒的發展需要是一塊地面,而不是手推車。否則,製造了被動及意志力低落的人格。

人格架構始於幼兒階段,從零歲就開始了。日常生活中,若媽媽有幸能親自帶養嬰兒,從氣味、母乳、母語、撫摸和扶抱等的種種一切互動,孩子都能像海綿般吸收進去,形成親子關係的基礎,助長日後對媽媽的親切感及家庭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被剝奪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機會,照顧者又被常常更換,導致孩子的安全感出現問題,難以再說信任及日後對家庭概念產生認同感,更何況是歸屬。

面對複雜的香港,成人的需要懂得先排除嬰幼兒成長的障礙。例如學行(步)車,不利於學行(步),反而令孩子不得自行控制肌肉,又不懂逃避障礙物;又如平衡車(沒有腳踏的小單車),不利於平衡,反而令孩子的動作速度加快,提高過度活躍症的風險;再如安撫奶嘴,只能安撫一刻的哭鬧,把嬰兒的舌頭壓下,減低活躍能力,導致語言發展出現困難;又再如手機,嬰幼兒觀看電子屏幕,干擾了正在發育當中的眼球,增加讀寫障礙及情緒控制障礙的風險;又再再如家中鋪滿方形軟質厚地膠,不利於爬行及學習走路,這些軟地膠不能有效支撐肌肉及骨骼產生韌力,出現肌張力不足,更使學步兒易於出現扁平足。老祖宗已說:人應該腳踏實地。而且,這些方形地膠依靠四邊鋸齒來拼合,增加了藏菌的空間。只要地板不是大理石或紙皮石,家居用的膠板或木板便可以了。

嬰幼兒發展的正常化,極度依賴生活的正常環境與否。正常化就是有否跟隨大自然規律發展,不拔苗助長、不過份保護及過分使用沒有科學實證的商業育兒工具。一切的商業育兒工具都只是有利於成人的方便,不利於嬰幼兒合理成長。

現在的科學進步,腦神經研究的發展一日千里,作為21世紀的父母,應該履行責任學習科學育兒方法的基本,父母能實踐孩子日常生活正常化,令育兒生活幸福快樂,這都是社會發展的期望。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