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學習科學課程組合

分享過幾期的家長支援學習數學的文章後,本月份又回到學習科學的範疇;在完結這個部份前奉上一篇回顧文稿。

落實高中DSE課程,轉眼已過了十多年;當初實施新課程時,官方的宣傳是擴闊學生的學習體驗,特別是不再綑綁為理科組、社科組、文商組等套餐式的選科策略,容讓孩子憑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兩個或三個選修科。這個思維的設計當然有其理論背景,在此也不宜再加指點。

然而從事科學範疇的一批成年人,包括醫衛、高等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士,始終不少人仍然覺得,科學知識難以分拆成單一學科來學;即使不綑綁成理科組,起碼都是生物化學、數理化、數學物理等等組合來得自然。

為何會有這種概念呢?或者需要回溯至幾個世紀前科學發展史上去尋找其淵源;但依觀察,喜歡計數的孩子往往對抽象概念掌握得較好,於是對學習物理、化學也有較大興趣;對於大自然有興趣的孩子則最容易追求生物知識,繼而連化學都喜歡起來;愛好數學物理的或對電腦資訊科技都有興趣,坐不定又對科學知識有興趣的又會喜歡落手落腳攪實驗……。

這種很自然地出現的學習興趣,往往是從小漸漸培養出來的,而且不會因為高中課程是新的還是舊的而有所差異。家長未必要等到孩子快升高中時才去了解課程或者了解自己孩子的意願,反而應及早在小學階段,多留意孩子對身邊事物有何關注或喜歡提些甚麼問題,藉此才有機會理解到小腦袋對知識的取向。這裡以科學科目學習為例加以說明,但同樣情況,在培養子女在其他學科如中史科、經濟科、地理科等的學習興趣,也是大致雷同。有了學習興趣後,高中選科就不成問題了。

這些年來全社會推動STEM教育,無疑增加了孩子從玩樂、應用層面去接觸傳統理科,同時擴闊了他們認知這些知識的來源;如前所述,在玩的過程或問答對話的機會,正好啟動他們對追求有關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然而建立他們自學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在之前數篇分享中都有提及,就是閱讀、有能力找資料、願意經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