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3歲嬰幼兒的專業照護回歸

去年5月16日,一次在香港立法會促進家庭教育時小組委員會會議發言數月後,再整合了多年來撰寫有關0-3歲嬰幼兒照顧及服務的文章共約12萬字,連同疫情時,獲邀為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王教授邀請撰寫有關0-6歲部份的《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研究與實踐》-書,一併打包遞給了社福局副局長。當時,心情忐忑,不敢奢望對方可會閱畢,自覺應做的,已做了!阿Q精神,自我安慰!

 

昨天,看了《施政報告》十分欣慰,政府重視0-3歲的嬰幼兒了!這有助香港嬰幼兒照護服務的專業發展及家庭生活教育發展。疫情後,全球出生率低了,使人們更重視早期人類的發展。國家現行「醫育結合」的0-2歲嬰兒園做法,值得香港參考。現時,香港學界需要讓嬰幼師培訓重構,昇華成為文理共融的學科。執行與腦神經科學同步的先進「醫教合一」的科學養育方法,是大勢所趨。

 

本月,簡單闡述民間認為所謂「恐怖的兩歲」TERRIBLE TWO的發展特徵及應對方法。其實,人們為何覺得兩歲會恐怖?都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兩至三歲孩子的成長特徵及如何應對所致。期望0-3歲的養育能成為社會通識,建構一個健康養育基礎平台,讓香港成為兒童友好 Children Friendly城市,把現今珍稀的嬰幼兒提供優質的養育。

 

兩歲兒(24-36個月大)發展需要的配合

成長特徵

自然環境的設置與

適當的材料

人文與社交環境 – 

成人的角色

動作發展 - 大肌肉

  • 向前跑急停和轉彎時會有困難
  • 上落樓梯 (可能要扶著) 
  • 拋球
  • 踢球向前

 

  • 矮的攀登𣕧和滑梯
  • 重量不一的大球
  • 矮的, 平衡的三輪 / 四輪可扭軚盤的車
  • 孩子可以自行上或落鞦韆
  • 小山, 斜坡, 矮梯
  • 跑步空間
  • 粗矮長平衡木

 

  • 在安全規則下, 鼓勵按自己喜好自在活動
  • 鼓勵大量各種動作和感官經驗
  • 鼓勵孩子尋找新結合和運用熟悉玩具和器材的方法
  • 給予選擇
  • 容許和平追逐
  • 小組遊戲, 跳唱律動

動作發展 - 小肌肉

  • 可穿上簡單外套
  • 能拿匙、叉、杯,或可能會濺出
  • 能用畫掃, 不過未能控制滴下的油彩
  • 可以翻書頁

 

  • 兩至四塊組成的木製拼圖
  • 合符小手的積木,可疊高的玩具,建築組 (易組合的) 
  • 串大珠串
  • 搓揉麵團
  • 敲擊樂器
  • 沙, 水, 和有關的玩具
  • 可穿脫衣服的洋娃娃
  • 塗鴉粗筆, 手指畫

 

  • 提供不同的選擇以鼓勵小肌肉的運用
  • 提供多樣感官活動
  • 容許孩子更有創意地運用玩具和材料
  • 容許孩子以獨特的方式去結合玩具和材料 (在規限之內) 
  • 如果孩子在膠著狀態時, 協助他們自行解決問題

感知 – 五官辨識

  • 視覺:能看出相同與不同
  • 聽覺:聲音分辨能力
  • 味覺:舌頭能分辨不同味道
  • 嗅覺:可聞出不同氣味
  • 觸角:能感覺不同的質感

 

  • 選出沒有傷害性的各種相同/不同的物件
  • 提供各豐富具體環境
  • 免除高度刺激的電子發聲器材
  • 免除長時間背景音樂, 排除對音樂麻木
  • 認識各種不一物質物件的碰撞
  • 大自然 : 海灘、叢林、小溪⋯⋯
  • 品嚐不一樣的食物
  • 到菜市場
  • 質感配對

 

  • 多聽大自然環境聲音
  • 讓孩子親身體驗
  • 孩子不應只靠書本學習
  • 避免剝奪孩子各方面嘗試的機會

 

認知

  • 能夠辨認出人體部位 - 眼, 耳朵等
  • 能拼形狀圖
  • 主動性更高
  • 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 開始作出選擇
  • 開始有簡單的因果關係概念

     

  • 提供能力所及的各種活動及工作(如, 簡單家務及自理)
  • 提供豐富多元物資: 小型生活工具, 簡單拼圖, 讓孩子選擇
  • 孩子需要認識日常生活的各種用具
  • 免除超越能力的各項活動, 這可會抑壓好奇心及探索能力的發展,  而變成消極被動
  • 排除影響大腦發育及認知能力發展的所有可輸出電磁波的電子產品

     

  • 提供多樣物料讓選擇適當運用, 容許他們自控時間
  • 給予創造性地使用物料的自由
  • 不批評成果
  • 成人可作正確操作示範(善用孩子仍有模仿的能力)
  • 成人示範操作方法後, 成人盡量不干預, 讓其練習, 認知因果關係, 除非出現危險
  • 鼓勵解決問題
  • 容許嘗試/探索
  • 提供機會讓孩子發展各種基本概念(如, 不平穩會掉下來)

語言

  • 用個人的稱謂, 但用代名詞 (我、你)不是常常正確
  • 會以名字提及自己
  • 使用以兩至三個詞語的句子
  • 能理解很多
  • 能說出五十至二百個發音
  • 講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私語)
  • 會運用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

 

  • 提供各式各樣的繪本, 讓孩子說看(如孩子已能小心地使用,  停了撕紙後)
  • 在孩子的水平掛上圖畫或照片, 經常更換, 讓孩子有話題可以講
  • 容許和設定「事件」, 讓孩子去談經驗
  • 提供音樂經驗
  • 去不同的地方, 處身真實環境中, 談及做什麼和看到的
  • 經常溝通是人類相處自然的事
  • 合理說話結合手勢及面部表情是需要的, 這會更加容易讓孩子理解

     

 

  • 多聆聽孩子說話
  • 成人慢而清地說
  • 與孩子互動時, 成人可經常說出所想的
  • 鼓勵孩子與孩子和孩子與成人之間交談
  • 協助孩子去推測(假如⋯⋯什麼會會發生?)
  • 鼓勵以口語表達情感和需要
  • 不應教授正常孩子手語, 避免孩子用以替代口語
  • 幫助孩子講出他們孩子互動需要的語言, 避免孩子只依靠肢體語言
  • 蹲下與孩子說話, 讓孩子清楚看到的成人說話的嘴型及面部表情
  • 成人要避免消極的行為(肢體語言)及語言
  • 成人說話不用故意逃避代名詞(你、我、他)

情感/情緒/社交

  • 開始經常說「不」,對抗「合作」
  • 未能理智地思考理論
  • 儘管對想要的東西, 可能仍會說 「不」 
  • 可認知擁有概念(如: 這是我的)
  • 傾向收藏起擁有的物件, 可能拒絕分享
  • 對成就很自豪
  • 確立能獨立, 不用依靠別人 (我自己做!)

 

  • 處身於大自然及戶外做運動出汗能舒緩情緒
  • 準備小水瓶及小水杯在小桌子上,讓孩子能自助自斟自飲,成為習慣
  • 包容探索出現的錯誤
  • 提供孩子空間以放置他擁有的物件, 例如小櫃, 小盒子, 小箱子
  • 食物分享是高階動物最自然不過的群居生活行為
  • 提供各種東西/工作給孩子, 以提供發展不一的選擇
  • 玩人形洋娃娃、手布偶可以讓孩子表達情感
  • 美術和音樂的經驗讓孩子表達感受
  • 大肌肉運動也可讓孩子表達感受
  • 讓孩子自然流露情感,可笑、可哭、可怒,都不應是問題。不要令孩子壓抑自己的情感。給孩子展現出來, 讓成人更能安心。孩子應該做孩子的。

 

  • 排除經常與孩子說「不」,說的應該是「危險,請停止!」否則,破壞了人與人合作的起步
  • 與孩子互動時, 成人可經常說出所感受的
  • 尊重孩子擁有操作該物件需要的時間長短(自行找出用法及功能)
  • 示範分享的樂趣, 而非要求或強迫
  • 容許孩子自己嘗試,即使你知道如何能做得更快和更好
  • 協助孩子擁有成就,讓其出現自信
  • 成人可說出他產生這情感的因果關係(如,你跑得太快,容易失平衡跌倒,令自己流血受傷,所以會痛,你就哭了出來。下次請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