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少年領袖團成立30周年

「三十而立」,對個人或團體都意義深遠。2025年9月6日晚,我出席了在北角歷山酒店舉行的香港少年領袖團成立30周年典禮及晚宴。當日黃昏我6時半到場,宴會廳已擠得水洩不通,非常熱鬧。我看見近200位身穿白色禮服的AC團員(Adventure Corps),在拍照留念。
他們禮服肩膊上的徽章,代表着不同階級,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及上校等,長官們都把禮服燙得非常妥貼,好不威風。這班長官大多是在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時代已相識,彼此已是30至40年的朋友,感情極深厚!
為慶祝30周年的大日子,AC還邀請了本地14個不同制服團隊的領導或代表出席。各領袖都隆重其事,穿上自己的制服禮服赴宴,其中包括女童軍、民安隊、交通安全隊、香港升旗總會、基督少年軍等。
香港也有不少中、小學設有少年領袖團,所以當晚我也遇上多位校長朋友,包括圓玄學院第一中學的簡校長和大光德萃書院的張校長等。據了解,除了公開的七個中隊(Squadron)外,更有以學校為名的,如耀中中隊和馬可賓中隊。另外,少龍中隊(Junior Dragons Squadron)可讓高小學生參加。
新一代須加強磨練
香港少年領袖團的使命是「透過艱辛及富挑戰性和具軍旅特色的訓練,協助青少年發展其個人品格及領導才能,及培育他們的責任感、自信心、應變力、耐力、毅力和服務精神」。我覺得香港的兒童及青少年都成長在物質豐盛的香港,養尊處優,有不少孩子好逸惡勞,抗逆力低,很需要一定的磨練,歷奇訓練(adventure training)就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學生面對困難,接受挑戰,不再做嬌生慣養的少爺兵,或沒有出色的紈絝子弟。

當晚是一場盛大而隆重的典禮,參加的嘉賓都要求盛裝出席,男士要穿深色禮服或西服,結煲呔或領帶,女士也悉心打扮,可說是衣香鬢影。宴會上以長枱布局,即high table setting,要求嚴格的禮儀,席間不可離坐看手機或上洗手間。
好友彭智華早在1984年加入當時的義勇軍,他當年剛在羅富國師範學院畢業,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為人有正義感,又樂於服務社會,而且非常好動,特別是群體戶外活動,所以他選擇了這個較特別的制服團隊,這次活動也是他邀請我參加的。
智華說加入了義勇軍及AC對他影響深遠,除了學會紀律和軍事常識外,多年來他結識了各行各業的朋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士,當中包括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大學教授,也不乏商界的朋友如中小企老闆、上市公司高管,更有一些技術行業的如廚師、救生員、運動員等。參加義勇軍是無分學歷及社會階層,彼此尊重,共同的使命是服務社會。
延續義勇軍服務社會精神
為了配合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義勇軍兵團在1995年9月2日正式解散,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不過,為了延續服務社會的精神,同年9月4日,義勇軍轄下之少年領袖團改組成立了香港少年領袖團,以慈善團體的形式運作,承傳了由1969年12月22日成立的少年團精神。

新的少年團仍舊可以繼續使用位於西貢萬宜訓練營,營地佔地12400平方米,可容納300人同時訓練;設施包括四米高牆、高結構繩網陣、障礙賽道、室內射擊練習場可作氣槍射擊,還有水上訓練中心等。在那裏,早上可看日出、黃昏可欣賞日落,晚上可仰望繁星呢!營地設有住宿設施、飯堂和浴室等。
2020至2021年,當我擔任德萃機構的幼小中學全人教育總監時,就打算在小學成立少年團「小龍隊」,讓高小學生參加,享受制律團隊的生活。多年後,喜見大光德萃書院的少年團已開始發展,確實是明智的選擇。
三人行必有我師
其實香港有十多個大大小小、歷史有長有短的制服團隊,可以適合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興趣、宗教的朋友參加,當中也有不少是國際性的,參加者可擴展視野、擴闊自己的生活圈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不同行業、不同學校的人為了同一個興趣和目標努力,是一件樂事。
1986年,當我在柏立基教育學院時,也有參加童軍領袖訓練。到2020年,我在好友彭智華的鼓勵下,也接受了少年軍的導師訓練,兩個經驗和當中的友誼是十分寶貴,最記得喊口號Attention、步操時的Left, Right, Left。「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此文曾刊載於《灼見名家》,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