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參觀澳門石灣陶藝大展

9月28日,筆者聯同13位對嶺南文化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前往澳門藝術博物館觀賞一個大型石灣陶藝展覽「窯韻凝珍」。這個不可多得的展覽展出123件珍品,於10月7日完結,因此我們把握最後機會前往澳門一趟。朋友中有一位是陶瓷收藏家陳廣生先生,他是這個展覽的策展人盧大成先生的要好朋友,便邀請盧先生親臨會場為我們作深度導賞,讓大家品嚐嶺南的藝術盛宴。
那天早上,由於路程較遠,我們10時許才到達博物館,盧大成先生早已在大堂等待我們。他是博物館首任館長,溫文爾雅,謙虛有禮,令人如沐春風。聽他娓娓道出每件作品的背景及特色,確能增長知識和提升鑑賞藝術的能力,這次確是不一樣的展覽經歷。

葡人鍾情石灣公仔
石灣位於廣州佛山,為什麼陶瓷會在澳門展出呢?這源於澳門有一位葡萄牙裔大律師文第士(1876-1931),他是國際上最早研究和收藏石灣陶瓷的有識之士。他1901年定居澳門,前後生活了30多年,酷愛中國文化,鐘情於石灣公仔,曾多次親到廣州和石灣實地考察,有系統地購藏明、清及民國時期的陶塑。
1920年代,他已率先打破「瓷優陶劣」的講法,充分肯定石灣公仔的藝術價值,並說:「廣東塑造的人物有較多的表情、較豪放的姿態,表情逼真,造型較少限制,作品可以自由雕塑,很有地方特色,值得欣賞和收藏」。今次的展品,85%是來自文第士的收藏,他對石灣陶瓷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
1920年,文第士特意向當時最負盛名的石灣陶藝大師陳渭巖及潘玉書訂製七個80厘米高的中國傳統人物陶塑,包括今次的重點展品華佗、陸羽和老婦人。這系列的陶塑都是栩栩如生,公仔的面貌極其細緻,表情豐富而逼真,尤其是眼睛造得特別傳神,各個人物的面貌神態都是活靈活現。其實要燒製80厘米高的大型陶塑是非常困難的,稍一不慎過了火,陶像便會產生裂紋;用火不夠則造型會走樣,所以大型陶塑的觀賞價值甚高!
宋代肇始 清代聞名於世
石灣陶瓷藝術早在宋代開始,到明代中葉已異軍突起,作品愈見精緻,題材也漸趨多元化;到清代已聞名於世,至民國更是大放異彩,成就非凡。這次的展覽包括幾代陶塑人物大師的作品和介紹,如要追溯第一代的開山宗師,可以說是由清末的黃炳開始,第二代的代表是民初的陳渭巖。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陳的學生潘玉書,第四代是劉傳等,至今已是第五至六代了,代代相傳,作品不輟。他們師徒之間通常也有家傳或親屬的關係,亦有不少青出於藍的突破和超越。

黃炳是石灣人,生於嘉慶二十年(1815),光緒二十年逝世(1894),出身製陶世家,擅長塑造鳥獸和人物。他曾為張之洞製「九大簋」,從此聲名遠播。黃炳重視「師造化」,所以特別注重觀察禽畜的神態,擅長塑造的鴨、貓、猴等動物都維妙維肖,栩栩如生。據說,他造的貓形神逼肖能嚇怕老鼠,成為一時佳話。「黃炳貓」、「黃炳鴨」開創了石灣動物陶塑「胎毛技法」的先河。這時的公仔多以胎骨泥做面相,面部精雕細刻,連眼角的紋線也一絲不苟,故面相和表情都非常神似,給人物注入豐富的感情。這次展覽有他的兩件作品,包括「鐵拐李」和「黃炳貓」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陳潘二人 取西洋之長
至於民國石灣陶塑藝術的巔峰,則可以說以陳渭巖和潘玉書的崛起為代表。當時廣東陶業的公仔都登上另一個高峰,產品風行省港及東南亞各地。

陳渭巖的創作高峰時期是在清代光緒至民國初年,他擅長人物陶塑,造型嚴謹,並吸收了西洋雕塑人體結構比例準確的長處,開創了一代的新風。陳氏的雕塑出色,曾為光緒帝、張之洞及李鴻章等作像,形神兼備。後來他亦有為自己塑造坐像,這亦有在展覽中展出,是難得一見的作品。
潘玉書早在少年時代已拜陳渭巖為師,他也善於吸收西洋雕塑的精華,融會石灣陶藝的樸拙傳神的特色,形成了含蓄典雅的風格,尤以塑造古典仕女見長。展覽中的「貴妃醉酒」造型特別,神態傳神,摹仿了貴妃醉態之美,別有一番情趣,是非常突出的題材,令人難忘!
展覽中有不少作品都是陳潘兩師徒的合作,例如六祖惠能坐像、華佗和陸羽等,他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合作,確是可達致協同效應,收相得益彰之效。


劉傳開創講學先河
最後想介紹第三代的劉傳。20世紀50年代石灣陶藝恢復發展,60年代劉傳創作了許多佳作,如「李白」、「達摩」、「關漢卿」、「魯迅」等幾十件作品。他在1961年獲中央美術學院邀請,到校作了三場學術報告和兩場速塑示範,開創了民間藝術家到高等學府講學的先河。他提出人物面相十字訣:「宜起不宜止,宣藏不宜露」;形象塑造方面「在寫實基礎上誇張,誇張到適可而止」;又提出「醜而不陋,奇而不怪」等藝術分野之看法。
這次展覽的作品包含了多代石灣陶藝家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是匠心獨韻的佳作。展品共分四個主題,除了人物陶塑,還有家居陶器、花果鳥獸和瓦脊雕塑,真是令人目不暇給。那天我們本來安排上午參觀展覽,下午去看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的嶺南傳統建築,但意猶未盡,大家一致決定下午繼續聽盧館長講解瓦脊的歷史和特色,結果在博物館逛了一整天,收穫滿滿地返港,今次必須感謝陳先生的安排,盧館長在假日抽空講解,人生難得知音人。文章發布之時,展覽已完結,不知要多久才可以再睹展品的風采!

*此文曾刊載於《灼見名家》,202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