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輔主任形象的重塑:從「威懾管教」到「專業支援」
在香港的教育體系中,訓輔主任的角色不再是「威懾管教」的模式,現已轉型為提供專業支援,並在學校推動關愛文化。然而舊形象太深入民心,訓輔主任有時被誤會只靠斥責和權威壓制學生。這些刻板印象不僅掩蓋訓輔主任的專業背景,更低估他們在現代小學教育中的功能和價值。實際上,本地大學為訓輔主任提供嚴格且全面的專業培訓,以理論為基礎裝備訓輔主任奉行正向管教,協助學生全人發展。以下將結合專業培訓及相關指引,論證訓輔主任在現代教育體制中專業角色。
誤解源於舊時代的管教方式
有人仍以舊眼光看待訓輔主任,認為他們依靠威嚇手段來管理學生。這種刻板印象主要源於早期訓輔主任的角色定位。當時訓輔主任的紀律管理策略,主要以懲罰和壓制作為維持秩序的手段。然而,隨著社會及教育理念的轉變,訓輔主任的角色早已從「紀律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支援者」。根據教育局的《學生訓育工作指引》,訓輔主任的責任在於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指引》強調以正向教育和關懷文化為基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和內在規範感,並重視對師對生的情感支持。
此外,訓輔主任的工作已不再局限於處理紀律問題,而是強調訓育與輔導的結合。訓輔主任需要深入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源頭,並運用專業適切介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過去那種「靠惡靠大聲」的刻板印象,已完全無法反映現代訓輔主任的專業角色。
為學生的成長仆心仆命
在現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的行為和情緒需要日益複雜,教師的挑戰日大,工作變得越來越細緻。近年在面對學生問題時,部分社會輿論傾向根據事情的表面,就學校的處理方法作腦補,以偏概全的評論對真心付出的學校和教職員未必公度。根據《學生訓育工作指引》,處理學生問題是一個多層次的過程。從早期的觀察、介入,到後續的輔導與支援,都需要教師團隊的緊密合作。訓輔主任在協助學生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們需要與家長和學生溝通,制定個別化的支援計劃,並協調多方資源來幫助學生。這些努力往往是無聲的,但對學生的成長卻至關重要。
大眾對訓輔主任的「威力」期望
部分人希望訓輔主任能以「威懾」的方式解決學生的行為問題,可是這與現代訓輔工作的理念背道而馳。部分人當遇到課管和管教壓力時,會希望訓輔主任「出馬」,有時還無意中把「訓輔組」污名化,本想孩子能乖乖聽話,反令他們聽見「訓輔組」不是憎惡就是懼怕。訓輔主任有時會被視為「最後一張王牌」,被要求「幫我鬧吓佢」,這種期望雖反映各界對訓輔主任的信賴,但也顯示對訓輔組角色的誤解。
根據《學生訓育工作指引》,訓輔主任的主要職責並非僅僅處理紀律問題,而是以正向管教為核心,引導學生建立內在規範和正向生活模式,包括透過讚賞和激勵改變學生的行為。例如,當學生違規時,訓輔主任會與學生共同討論行為的後果,並提供機會讓他們修正錯誤,而不是單純以懲罰作為回應。訓輔主任的「威力」並非來自引起恐懼,而是來自學生對其信任和尊重。
訓輔主任的專業背景:理論與實踐結合
為提升訓輔老師的專業能力,教育局委託大學舉辦《小學教師學生訓育及輔導證書課程》。這是一項為期一年的專業課程,旨在幫助訓輔老師掌握理論與實務,涵蓋學生情緒管理、行為干預策略、特殊教育需要(SEN)支援等重要範疇。此外,教育局還為教師提供三層有系統的特殊教育培訓課程,包括基礎、高級及專題課程(「三層課程」)。這些課程幫助同工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與情緒困難,為學生製訂個別化的支援策略,例如設計個別學習計劃(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 IEP),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和情緒支援。
這些培訓計劃充分證明,訓輔主任的專業性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科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他們的工作不再是單純的紀律管理,而是以學理為基礎,協助學生克服行為與情緒的挑戰,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
多方合作:訓輔主任的協調角色
訓輔主任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重要橋樑,推動多方合作以支持學生成長。《學生訓育工作指引》強調,訓輔主任在協助學生解決成長需要時,需積極聯繫家長,協助家長理解學生的需要,並提供具體的管教建議。例如,當學生出現情緒狀況時,訓輔組會協助家長了解其壓力來源,並建議如何在家庭中營造支持的環境,而非單純將責任轉移給家長。
此外,訓輔主任還負責協調學校內外的資源,確保學生能獲得適切的支援。這包括與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其他專業人士合作,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輔導方案。訓輔主任的角色,不僅是處理學生問題的「第一線」,更是推動全校參與、家校合作的重要協調者。
改變對訓輔主任的刻板印象
訓輔主任的角色早已從過去的「威懾管理者」轉型為「專業支援者」。他們接受系統化的專業培訓,運用以學理為基礎的輔導與管教技巧,幫助學生解決行為與情緒問題,並推動學校的全人教育發展。如社會摒棄對訓輔主任的舊有印象,就能認識到他們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推動家校合作及建立關愛文化方面的貢獻。當我們真正了解訓輔主任的角色,各界專業就能互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此文曾刊載於《灼見名家》,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