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程優化:從歷史視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育不僅承擔知識傳授的功能,更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明辨性思維、國民身份認同及全球視野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在瞬息萬變的今天,學科的內容與結構亦應與時俱進。現行高中歷史科課程已實施逾16年,近日,教育局開始推動優化課程框架工作。筆者作為前線教學人員,樂見教育當局能夠及時檢討課程,以持續提升歷史教育的質量,並回應課程發展的需求。
以國為本建構世界觀
根據剛公布的優化課程框架顯示,該框架以現行課程為基礎,透過更新及整合不同課題內容,擺脫現行課程中囿於研讀20世紀個別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學習模式。在必修部分,學生的歷史視野將由「現代世界的形成」為起點,首先鞏固於初中階段所具備的知識,隨後在第二及第三單元中,使學生了解近代歷史中世界各地與我國、與及內地和香港在不同層面的互動。
最終課程更涵蓋當代「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趨勢,讓學生緊貼歷史發展脈絡,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等國家當前重要發展策略。香港的歷史發展被安排於第三單元中,除延續初中歷史科有關香港歷史發展的學習外,亦強化學生對國家與香港歷史發展互動的理解,讓學生深入體會其中的緊密聯繫,建構以國為本的世界觀。
上述必修內容承接自現有的課程架構,筆者曾詢問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科主任及前線教師,他們表示,由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國際協作、近代中國歷史及香港經濟發展等歷年高中課程教學與考評的重點課題,均見於優化課程,老師歡迎這安排,並有信心處理好必修單元部分。大家都期盼在評核大綱、樣本試題及教科書等相關材料發布後,能進一步制定以學生為本的有效教學策略。
至於選修部分的單元四「合作與發展:19世紀中葉以來的國際合作」,與單元二「戰爭與和平:20世紀以來的主要國際衝突及對和平的訴求」密切相關。加上這個單元在現行課程中已累積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材,相信前線教師亦能駕輕就熟。選修這個單元的學生,亦能憑藉所學,積極呼應單元三中「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內容。

尋根溯源展現家國情
至於另一選修單元「漂泊與自強:19世紀中葉以來的海外華人」,對教師而言或許有點陌生。然而,這個單元其實與現時初中歷史科課程中「19世紀美國不同移民社群的形成:以華人勞工的經歷為例」及「不同民間團體對香港的貢獻」等主題相互銜接和多元引伸。透過這個選修單元,學生從歷史脈絡的視角出發,了解19世紀中起華人移居海外的背景及成因,並分析華人社群在各定居地的發展狀況,以及其對當地社會與祖國所作出的貢獻。
事實上,海外華人作為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代中國因積貧積弱及社會動盪的歷史背景下,始終展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並對祖國發展懷有深切關懷與責任感,包括積極支持革命運動及抗日戰爭;在新中國成立後及改革開放時期為國家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一直以來培養國民意識是歷史科的重要環節。
現時歷史科教師已相當熟悉如何運用自然連結的教學策略,將課程內容與價值觀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有機結合。海外華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於國際間傳承的重要載體,研習他們的歷史與貢獻定能進一步與推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相契合。
課程發展及考評的期許
由是觀之,倘若優化課程能順利推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融會貫通各個單元,有望能達致更有效的歷史學習;而結合家國情懷與世界視野的課程設計,將有助於香港學生立足本國並放眼世界,促進其全面發展,以迎接更寬廣的未來。
筆者同時期望未來發布的《課程及評估指引》能廣泛徵集業界意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能夠吸納前線教師的實踐經驗,為業界提供適切的教學範例;在考評方面則不應局限於現有架構,採用更為客觀的評估方法,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並吸引更多學生於高中階段選修歷史科。
進一步而言,筆者亦期望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著重於如何提升學生考試能力,亦應切實關注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推動以史料為基礎的教學設計,持續強化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及史學觀點的辨識。筆者自身研究亦顯示,現時前線教師普遍已透過實地考察、口述歷史、地方志與一手史料、擴增實景工具等多元方式進行教學。因應數字教育的發展,未來亦應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輔助歷史科教學的可能性,及師生所需要的具備的素養。
最後,強化歷史科專業社群,包括推動教師間的協作交流,以聚焦優化課程所需的內容知識及教材設計,並鼓勵教師參與跨校協作,透過觀課、共同備課及公開課研討等方式,提升教學素質。筆者近年參與歷史科教師學習圈活動,獲益良多,例如諸位前線科主任及教師便曾以「美洲華工歷史」、「保良局及東華三院歷史」、「二戰重要戰役的史料研習」為切入點教授歷史科相關課題,並進行公開課交流與分享,成果相信亦可作為日後推行優化課程時的重要參考。
*此文曾刊載於《灼見名家》,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