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議題探究
*文章按上版日期排序

議題探究

  • 增資訊素養教學支援 全民助學生健康成長

    「以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是香港小學教育七個學習宗旨的組成部份;教育局已於 2018 年推出《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並於 2024 年更新以進一步加強有關資訊評估、預防網絡欺凌、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和預防沉迷上網的學習。
  • 學好中國式現代化 懂國情明命運與共

    香港作為一個面向國際的「一國兩制」特區,政府實應多推廣國家的現況和發展方向,使越來越多港人尤其是學生學好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從懂國情後明白人類命運與共的理念,並與國家站在一道、共同迎接世界百年大變局的挑戰與機遇!
  • 生成式人工智能於當下的社會文化意涵 — 一個教育/創作工作者的反思

    人們運用生成式 AI 仍處於初探階段,面對新事物,如同陰陽有兩極,一邊正饒有趣味、興致勃勃,另一邊廂則難免瞻前顧後,然而萬物總有其平衡與交接處。
  • 淺談國安教育中的隱性知識

    從小我們就聽過不少學科的大學者,在中、小學階段遇到開啓他們的恩師,令學者們真正愛上一門學問。在愛國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的領域內, 我們衷心期待出現這樣的手藝傳承人。
  • 積極?消極?─《玩轉腦朋友》的正向人生觀

    「正向教育」的「正」應非「正面」而是「正確」之意,亦即「正確面向不同情境的教育」。如此一來,孩子們才能更正確地接觸社會和面對困難;老師們才能從旁教育,引導同學思考和採納最恰當的方法。
  • 資優教育的迷思

    • 作者: 吳智滙 (香港大學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博士、藍田循道衞理小學校友會主席、華英中學香港校友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友會幹事)
    • 刊登日期: 2024年7月16日
    • 關鍵詞:
    本地不少教育工作者對資優教育存有誤解。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正確、全面認識資優教育,並與校友等持分者合作,才能有效推動校本資優教育發展。
  • 做好「幼小學生銜接」的適應

    幼稚園與小學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幼兒由高班升讀小一需適應新的環境,認真準備和處理這過渡期。為了解香港「幼小銜接」的現況,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於2021年開展這個「幼小銜接」研究。
  • 教好特區發展史 同走民族復興路

    香港特別行政區已成立了27周年,令筆者唏噓的不少師生仍弄不清特區發展史,以致學生對香港特區無歸屬感,其一原因是特區政府廿多年來未有要求學生在課程中學好香港特區發展史!
  • 運用科技演繹文化 助力香港旅遊業發展

    現在全球的旅遊業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旅客更希望體驗以自然、藝術為主的文化旅遊。據估計,在未來10年裡,全球對文化旅遊的需求將會增長14.4%,到了2033年,預計全球文化旅遊的收入將達到約230億美元。
  • 幼教品質的昇華

    教育品質有宏觀及微觀之分。宏觀教育品質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品質,稱為「體系品質」。是指其與系統規模、結構和效益等的協調問題。微觀教育品質會最終結果會體現在教育對象上,這是指教育的水準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
  • 多用生活事例 深入淺出推行法治教育

    今年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周年,亦是國家訂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九周年,《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亦已在香港生效逾2個月。國家安全教育三個主要目標:讓學生知道國安法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存在;認識法律條文的背景與目的;培養學生明白、遵守及尊重國安法。
  • 香港教育新發展 — 跟上國內與歐盟的應用科學大學

    本文介紹在歐盟和中國內地實行已久的應用科學(職業)大學及介紹其優點和特徵,解釋為何香港有應用科學大學為明智之舉,用香港的實際情況分析應用科學大學會為香港帶來的好處。
  • 教師與家長對學童運動習慣與健康生活的看法

    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於去年初發表了「幼小學童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生活」研究,提出了八項改善全港幼小學童運動習慣與建立健康生活的建議。與比同時,該硏亦有若干發現,值得有興趣同工了解和參考。
  • 國歌神聖莊嚴 學生要深刻認識

    國旗、國徽及國歌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2017年9月1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並於同年將《國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為香港奏唱國歌、保護國歌以及推廣國歌訂定清晰條文。
  • 刻不容緩的「大自然與極地安全」教育

    自然與人類息息相關,可持續發展是文明和進步之訣!極地關係了地球的氣溫、水資源平衡、洋流動向、遠洋漁業發展、生態多樣性等問題。愛護和保護極地,近年就成為國際人士討論「氣候變化」的焦點。
  • 從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累積深厚,其中有看得見的物質文化,有看不見的精神文化,有經歷長久而形成的制度文化。三者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但三者之中,貫串著一種精神,我們稱之為「魂」。繼上文論王維詩、李白詩之後,本文續論杜甫詩。
  • 為孩子面對未來世界做好準備

    教育培育人才,不是為了社會當前迫切的需要,而是為了長遠的需要。學校所做的一切,是為孩子在未來二十年後的社會立足,我們要有前瞻性,要思考未來二三十年的世界有什麼變化,為孩子們做好準備。
  • 「童擁 AI 計劃與編程教育普及化」研究摘要及建議

    「童擁 AI 計劃與編程教育普及化」研究,檢視現行計劃需優化之處,亦探討強化高小編程教育之策。研究會提出8項建議供特區政府及各持份者參考。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合一

    朱子作為儒學的集大成者,「尊德性」與「道問學」孰輕孰重,自古便無公論。筆者謹以此文,冀能拋磚引玉,為傳統文化貢獻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