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議題探究
*文章按上版日期排序

議題探究

  • 談教師專業操守

    • 作者: 吳智滙 (香港大學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博士、藍田循道衞理小學校友會主席、華英中學香港校友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友會幹事)
    • 刊登日期: 2024年5月16日
    • 關鍵詞:
    近年,一些香港老師在課堂內外的行為,引起社會大眾對教師專業操守的討論。本文將就兩方面進行討論:(1) 老師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2) 老師在工餘時間的行為,應否受到限制?
  • 愛國教育要與時倶進立德樹人

    愛國教育要先從小學堅實地打造起來,堅持為國育才作根本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讓學童耳濡目染,從小建立正確價值觀,厚植愛國情懷和意識。
  • 提升中學文憑證書(HKDSE)國際地位:策略與路徑 — 兼論引入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可行性

    中學文憑證書(HKDSE)作為香港中學教育的終端評估機制,對個體學生的升學與就業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是衡量香港教育品質與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考慮到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倡議對區域教育合作的重要性,本文進一步探討將HKDSE引入這些地區的可行性。
  • 小學人文科的政策初探

    特首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把小學常識科分拆為科學科及人文科,並於2025/26學年在小一及小四起推行,後逐年擴大至各年級。
  • 從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累積深厚,其中有看得見的物質文化,有看不見的精神文化,有經歷長久而形成的制度文化。三者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但三者之中,貫串著一種精神,我們稱之為「魂」。繼上文論王維詩之後,本文續論李白詩。
  • 香港普通話的過去與將來

    從普通話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那是一個有步驟有配套的發展,是香港政府配合回歸而推進的教育改進。聲入心通,歸屬順暢,人人得益。
  • 從王維、李白、杜甫三家詩看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上)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累積深厚,其中有看得見的物質文化,有看不見的精神文化,有經歷長久而形成的制度文化。三者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但三者之中,貫串著一種精神,我們稱之為「魂」。
  • 屏幕閱讀可以嗎?

    始自上個世紀課程改革的倡議,閱讀成為四個關鍵項目之一。廿多年過去了,業界人士花了不少精力、選用很多創新手法、設計出林林總總的閱讀配套活動,但閱讀風氣卻仍是不算滿意。
  • 面對知識更新換代的挑戰與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本文探討了人工智能(AI)在教育領域的深遠影響。從孔子的自主學習理念出發,文章分析了AI如何革新教育模式,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及評估方法,並指出教育系統如何應對AI時代的挑戰,培養適應未來的學生。
  • 愛國主義教育法與香港學校的國民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群體在青少年,主要基地在學校。和內地學校的教育傳統及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香港學校多年來開展的是「國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一詞對多數香港學校和教師來說可能是「新概念」。作者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法》可從三方面為學校國民教育提供新的保障,包括具體方向、法治和社會共識,學校可從完善校本特色、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以及促進家庭和社會教育結合,為國民教育提質增效。
  • 香港教育的再出發與港人的發展前景(上)

    香港回歸祖國已超26年了,作為一個香港土生土長的港人,我當然很關心未來十年香港的發展前景,以及跟著的走勢。可幸的是,不光這三年自現任香港特首上任以來,有一番新的氣象;而國家在中美矛盾重重的情況下,更建立了一套飛躍性的全面發展理論。這在教育方面,特別表現為習主席指出的要打造中國(人)知識體系的大方向。
  • 小學資訊科技教育起步,培養未來領袖

    小學推行資訊科技教育是為了確保學生在數位時代中具備必要的技能和素養,這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學術成就,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參與現代社會的發展。
  • 小學教育中,人工智能教育帶來的的雙重挑戰

    本文認為老師可以視ChatGPT生成工具為強化版的互聯網。我們教導學生使用互聯網時,亦有教授他們篩選資料、辨別資訊的真偽和尊重知識產權,情況可以套用在ChatGPT身上。
  • 大學教育乃香港之寶

    香港的經濟產業雖然面臨挑戰,但有好些領域仍然頗具優勢。比較全球各大城市,香港擁有優質大學的數量最多。香港一個城市所孕育出知名大學的數量,超過了好些發達國家。
  • 人必須凌駕於人工智能

    今天,我們進入了人工智能(AI)的年代,就是機器人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時候,然而在2016年開始圍棋對弈AI程序 AlphaGo戰勝人類冠軍,引發了社會人士提出AI是否能超越並取代人類?
  • 完善《基本法》第23條立法 — 推動國民教育之夯實基礎

    當社會經歷2019年「黑暴」事件時,教育界首當其衝,令莘莘學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教育界在此過程中,更要擔任重要的使命,配合立法,多作解說,讓學生們深入了解與他們的關係。